现代 CSS

Sean的博客

使用Sass制作居中效果

虽然使用 CSS 创建居中效果需要耍一些花招,特别是垂直居中效果,但我认为由此生出的诋毁,对于 CSS 则是不公平的。实际上我们有太多的方式使用 CSS 创建居中效果了,而且作为一名前端开发者,你真的有必要对其中的原理了解一二。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向各位解释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,而是介绍将这些方法编写为 Sass mixin 的方式,继而将它们复用到各类项目中。如果你还不熟悉使用 CSS 创建居中效果的方法,我建议你仔细阅读以下这篇文章:Centering In CSS: A Complete Guide

使用CSS伪元素模拟float:center效果

网页上实现float:left或者float:right效果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,但一直无法有一个类似于float:center的效果。就是浮动居中。就算是顶尖的CSSer要实现这样的效果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那么这篇文章,将向大家展示了如何使用伪元素来模拟一个浮动居中的效果。

性能工具

嗨,各位,又到了周末总结时间!得益于大量的 Grunt 和 Gulp 插件,我们可以轻松实现网站数据的可视化,虽然深入理解这些工具还比较困难,但分门别类的将它们列出来,也是很有帮助的。

CSS 布局模块

在众多浏览器刚刚支持 CSS 的时候,我就已经开始使用它了,并且应该算是最早采用 CSS 进行页面布局的开发者之一了。那时候,浏览器之间的兼容性虽然不好,但我仍然热衷于尝试层出不穷的新特性。最近几年在 CSS 领域,我们看到了许多重大进展。其中,web 字体、渐变、阴影和媒体查询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工作流的必备工具。CSS 布局的未来看起来一片大好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将会介绍 CSS 规范中一些激动人心的布局模块。在未来,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网格布局,更轻松地创建等高列或者均匀分配内容到整个页面。类似 Adobe 的公司往往熟悉布局设计的细节,借助它们的帮助来制定相关规范,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控制页面在浏览器上的显示方式,同时避免对页面内容的影响。

如何让你的移动端网站更快

Cindy Krum 最近发表了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:《9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Google's Mobile-Friendly Update》,强烈建议在阅读本文前理解一下该文的思想。已经准备好了?那我们开始吧。为了在 4 月 21 号前迅速优化为移动端网站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牺牲一些性能。但是谷歌曾经多次提醒我们,站点的响应性能是非常重要的搜索权重点,比如 2010关于桌面端2013 关于移动端 的这两篇文章。在本文中,我将会讲述一下最佳实践方案,希望你在创建或重构设计时牢记这些经验。此外,建议你精读谷歌关于移动友好型站点的指导文档

高性能 HTML

在阅读本文之前,你是怎样优化网页的呢?大多数开发者的焦点集中于 JavaScript、图片、服务器配置、文件压缩合并,甚至是 CSS。虽然 HTML 是前端技术的核心之一,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。HTML 的体积日渐臃肿。目前,全球访问量前 100 的网站每个页面大概有 40kB 的大小,类似亚马逊和雅虎这样的网站,甚至每个页面包含了数千行的 HTML 代码。最近,youtube 主页的 HTML 代码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 3.5K 行(翻译本文时已达到了 4.8K 行)。

使用 Sass 美化表单控件

表单控件在网页设计中无疑是占有重要地位的。由于表单控件是用户频繁使用到的页面元素,所以有必要使用 Sass 来快速美化项目中的表单控件。

Sass 混合宏灵活传参的秘技——Null

在 Sass 混合宏中,我们可以向其传递参数列表,便于快速地配置相关属性。如果定义的混合宏定义了参数,在实际调用就需要为每个参灵敏传递一个合理的值,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提示。这往往强迫开发者为非必须的变量传值,甚至重置非必要的初始值。那么,怎么样才能避免必须为每一个变量传值 呢?这就是这篇文章要介绍的相关知识。

Sass 的自意识混合宏

几天前的一个晚上,我在 Up Front Berlin 上就过去几年 Sass 的某些特性谈了谈自己的使用方法。点击这里可以查看当时的幻灯片。但就我个人而言,更乐意发表几篇笔记,深入地探讨相关的问题——本文就取材自这些笔记中的一些片段。我所探讨的焦点在 map 这种数据类型上,特别是使用 @content@at-rootunique-id() 等指令合并 maps 所实现的奇妙方法。其中之一就是混合宏的设计模式,这一设计模式通过使用 @extend 指令和占位符选择器来解决 Sass 的一些实际问题。

基于 Varnish ESI 的缓存控制方案

对于优化移动端的加载速度,我非常坚信适用于所有用户的优化方案,才是最佳方案。做出这一判断的出发点是因为,我们无法预知用户准确的联网方式,可能他使用的并不是手机,但却在使用手机热点的信号,或者使用的是不稳定的无线信号...

页面

返回顶部